地理科学专业2008年创办并开始招生,2011年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4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黄冈师范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同年获批湖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获批湖北省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2015年地理学成为楚天学者设岗学科;2016年成立大别山地理与资源研究所;2017年地理科学专业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9年成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旅游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20年和2021年获批黄冈师范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21年地理科学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黄冈师范学院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乡土地理调查实践》成为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同年获批湖北省优师专项招生计划。
十多年来,已有较多毕业生在地方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逐渐成为地方中小学骨干教师,同时也为科研院所输送了从事学科教学和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的大量科研后备人才。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他们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面向特定区域定向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坚定教育情怀、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五年左右成长为优秀中学地理教师和管理者,并向卓越地理教师方向发展。
学生在毕业五年左右预期达成以下目标:
目标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热爱地理教育教学,具有成为优秀地理教师的强烈意愿。【师德规范、教育情怀】
目标2: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运用综合与区域思维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独立进行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初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具有成长为优秀地理教师的潜质。【学科素养、教学能力】
目标3:能结合学校实际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具有较强的学生工作能力;能够有机结合地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开展学科育人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班级指导、综合育人】
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意愿,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方式,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关注地理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和教改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竞争与合作能力。【学会反思、沟通合作】
二、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在师德、教学、育人和发展四个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传承大别山红色基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恪守“厚德、博学、力行、致远”黄师校训,秉承“尚师表、勇担当、秉诚朴、图自强”黄师精神,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中学地理教师。
2.2【教育情怀】
认同中学地理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投身于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热情与意愿,具有振兴乡村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执着的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学会教学
2.3【学科素养】
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地理科学基本思想,形成一定的地理教学研究能力;了解地理科学与相关学科、社会实践的联系,能运用地理科学基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2.4【教学能力】
具备教师通用职业技能和中学地理教学基本技能,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能够依据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知识体系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了解国内外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掌握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初步具备开展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学会育人
2.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实习与见习中承担班主任工作,掌握班级建设和活动组织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熟悉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组织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
2.6【综合育人】
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并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学科育人、课程思政的理念,自觉地在地理教学、主题教育、社团活动中,将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学会发展
2.7【学会反思】
学会自主学习,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根据当代教育与地理科学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地理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反思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提升个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2.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主动参与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掌握沟通合作技能。能够在地理科学课程实验、实习实践等合作活动中,学会表达、交流、沟通与协作,体验与分享合作学习成果。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对应关系矩阵分析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师德规范 | H | M | M | L |
教育情怀 | H | M | M | L |
学科素养 | M | H | M | M |
教学能力 | M | H | L | M |
班级指导 | M | L | H | L |
综合育人 | M | M | H | M |
学会反思 | L | M | L | H |
沟通合作 | L | L | M | H |
备注:H代表培养目标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培养目标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代表培养目标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专业的毕业要求 | 专业毕业要求分解后的指标点内容 |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传承大别山红色基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恪守“厚德、博学、力行、致远”黄师校训,秉承“尚师表、勇担当、秉诚朴、图自强”黄师精神,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中学地理教师。 |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传承大别山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
【1.2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能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自觉做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宣传者、践行者。 | |
【1.3教师职业道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依法执教意识,恪守黄师校训、秉承黄师精神,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 |
【2教育情怀】 认同地理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投身于地理基础教育教学事业的热情与意愿,具有振兴乡村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执着的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2.1 认同地理教师工作的意义和要求】理解中学教师工作的意义,认同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性的内涵要求。 |
【2.2 具有从教乐教意愿】理解中学教师正确价值观的含义,具有从教乐教意愿,富有仁爱之心的深厚教育情怀。 | |
【2.3 能够全面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认同中学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与个体差异,能够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 |
【3学科素养】 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地理科学基本思想,形成一定的地理学研究能力;了解地理科学与相关学科、社会实践的联系,能运用地理科学基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 【3.1自然地理学知识整合运用能力】了解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发展前沿,掌握主要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能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释常见自然地理现象与规律,初步分析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 |
【3.2人文地理学知识整合运用能力】了解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发展动态,掌握主要部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释主要社会经济现象与发展规律,初步分析经济社会运行机理。 | |
【3.3 地理专业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能力】基本掌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地图编绘野外观测、社会调研、实验室分析、模拟地理统计分析、地理数学建模等方法与手段,能初步解决基本地理问题。 | |
【3.4 地理教学知识体系整合能力】:能有机整合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与中学地理教学合理衔接,形成系统的学科教学知识,服务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 |
【4教学能力】 具备教师通用职业技能和中学地理教学基本技能,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能够依据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知识体系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了解国内外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掌握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初步具备开展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 【4.1 地理教学设计能力】掌握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要点,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地理认知特点,科学确立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掌握重难点解决的策略,掌握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独立进行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
【4.2 地理课堂教学能力】能根据教材和学情,合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完整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师生互动,能及时给与学生反馈和评价并尽量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熟练运用“3S”技术及多媒体辅助手段,独立完整的上好每一堂中学地理课,并进行课后反思。 | |
【4.3 地理教学评价能力】能根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等,独立设计阶段性、结果性学业评价体系,并能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完善。 | |
【4.4 地理教学拓展能力】能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等,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组织指导学生研学实践,针对教学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 | |
【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实习与见习中承担班主任工作,掌握班级建设和活动组织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熟悉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组织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 | 【5.1 班主任常规工作能力】掌握班级常规工作要点与技巧,能胜任班主任工作。 |
【5.2 班级活动组织能力】掌握班级教育活动的方法与策略,能组织与指导班级德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 | |
【5.3 班级团支部建设能力】掌握共青团建设与管理的原则、方法,能指导班级团支部建设。 | |
【6综合育人】 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并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学科育人、课程思政的理念,自觉地在地理教学、主题教育、社团活动中,将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 【6.1全面了解培育对象及培育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与“三观”形成特点及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 |
【6.2地理课堂教学育人能力】理解“人地协调观”、“区域发展观”、“民族共融互生观”等地理学科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自觉在学科教学中进行育人活动,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科学精神、民族自尊感与爱国情怀。 | |
【6.3课外地理育人能力】能结合地理学的自然、人文、区域特色,组织与指导主题德育与社团活动,塑造中学生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
【7学会反思】 学会自主学习,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根据当代教育与地理科学的发展需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反思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提升个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 【7.1理解反思的意义】能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能正确认识自我反思在教育实践及其自身发展中的意义。 |
【7.2地理教学反思能力】具有实践性反思意识,能根据学生反馈、同行评价、对学科的理解等,能自我诊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 | |
【7.3 地理教育实践研究能力】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初步在教学实践中,批判性分析与创新性研究解决地理教育教学问题。 | |
【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主动参与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掌握沟通合作技能。能够在地理科学课程实验、实习实践等合作活动中,学会表达、交流、沟通与协作,体验与分享合作学习成果。 | 【8.1 日常沟通交流能力】能有效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沟通交流,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
【8.2 教育教学团队协作能力】能在教育教学团队中承担好自己的角色,并能与团队其他成员协同合作。 | |
【8.3交流合作指导能力】能指导学生组建互助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基本能组织搭建共同学习、合作研究的教育教学实践团队,探讨解决实际问题。 |
三、学制和学位
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核心(主干)课程及学位课程
核心(主干)课程:地球概论、普通地质学、地貌学、自然资源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地图学、区域分析方法、教育学基础、中学生心理学
学位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
五、学分、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时 | 课时比例(%) | 学分 | 学分比例(%) | 学时分配 | 备注 | ||
理论 | 实践 | ||||||||
通识课程 | 必修 | 592 | 21 | 32 | 20 | 432 | 160 | ||
选修 | 256 | 9 | 16 | 10 | 240 | 16 | |||
学科专业课程 | 必修 | 720 | 26 | 43 | 27 | 656 | 64 | ||
选修 | 288 | 10 | 16 | 10 | 192 | 96 |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 | 336 | 12 | 19 | 12 | 240 | 96 | ||
选修 | 48 | 2 | 3 | 2 | 48 | ||||
综合实践环节 | 第二课堂实践 | 必修 | 0 | 0 | 0 | 0 | 0 | ||
思政实践课程 | 必修 | 48 | 2 | 3 | 2 | 48 | |||
专业实践课程 | 必修 | 320 | 12 | 20 | 12 | 320 | |||
教育实践课程 | 必修 | 160 | 6 | 10 | 6 | 160 | |||
合计 | 2768 | 100 | 162 | 100 | 1760 | 1008 |
六、毕业要求与课程及教学活动关联矩阵、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活动关联矩阵
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对应关系矩阵分析
毕业要求
| 8个指标 | |||||||||
师德规范 | 教育情怀 | 学科素养 | 教学能力 | 班级指导 | 综合育人 | 学会反思 | 沟通合作 | |||
通识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性质 |
|
|
|
|
|
|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必修 | H | M | H | L | L | M | H | L | |
中国近代史纲要 | 必修 | H | M | H | L | L | M | H | L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必修 | M | M | H | L | L | M | H | L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必修 | H | M | H | L | L | M | H | L | |
形势与政策 | 必修 | M | L | H | L | L | M | M | M | |
大学外语 | 必修 | L | L | H | M | L | M | M | H | |
大学体育与健康 | 必修 | L | M | M | L | L | H | L | M |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必修 | L | L | M | H | L | M | L | L | |
大学生安全教育 | 必修 | M | H | M | L | M | M | M | M | |
军事理论 | 必修 | H | L | H | L | M | M | M | M | |
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 | 选修 | M | M | H | M | H | M | L | M | |
美育课程 | 选修 | L | L | H | M | L | M | L | L | |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 | 选修 | L | L | H | L | L | H | M | M | |
自然科学类课程模块 | 选修 | L | L | H | M | L | M | M | L | |
社会科学与人文精神模块 | 选修 | L | L | H | M | L | M | M | L | |
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 | 选修 | L | L | H | H | L | M | M | L | |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 选修 | H | H | L | L | H | H | L | L | |
兴趣爱好类课程模块 | 选修 | L | L | H | M | L | M | M | M | |
国际视野与语言能力课程模块 | 选修 | L | L | H | M | L | M | M | H | |
学科专业课程 | 高等数学C | 必修 | L | L | H | L | L | M | M | L |
线性代数 | 必修 | L | L | H | L | L | M | M | L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 | 必修 | L | L | H | L | L | M | M | L | |
地理科学专业导论与职业发展规划 | 必修 | M | H | H | M | M | M | H | M | |
地理科学专业安全教育 | 必修 | M | H | M | L | M | M | M | M | |
自然地理学 | 必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人文地理学 | 必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地理教学论 | 必修 | M | M | M | H | L | M | H | L | |
普通地质学 | 必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地球概论 | 必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测量地图学 | 选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土壤地理学 | 必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经济地理学 | 必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中国地理 | 必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世界地理 | 必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地理信息系统 | 必修 | L | M | H | M | L | M | M | M | |
遥感概论 | 必修 | L | M | H | M | L | M | M | M | |
地理学科资源开发与利用 | 选修 | L | M | H | M | L | M | M | L | |
地理学科实验教学指导 | 选修 | L | M | H | M | L | M | M | M | |
计量地理学 | 选修 | L | L | H | L | L | M | M | L | |
灾害地理学 | 选修 | M | L | H | L | L | M | M | L | |
区域分析与规划 | 选修 | L | L | H | L | L | M | M | L | |
植物地理学 | 选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水文学与水资源 | 选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气象与气候学 | 选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地理学思想史 | 选修 | L | M | H | L | L | M | M | L | |
城市地理学 | 选修 | L | L | H | L | L | M | M | M | |
旅游地理学 | 选修 | L | L | H | L | L | M | M | L | |
湖北地理 | 选修 | L | L | H | L | L | M | M | L | |
人口地理学 | 选修 | L | L | H | L | L | M | M | L | |
地貌学 | 选修 | L | M | H | H | L | M | M | M | |
地理研究方法与写作 | 选修 | L | L | H | M | L | M | H | L | |
环境科学 | 选修 | L | L | H | L | L | H | M | M | |
生态学 | 选修 | L | L | H | L | L | H | M | M | |
中学地理教学观摩 | 选修 | M | M | H | H | L | L | M | M | |
地理教育学 | 选修 | H | H | H | M | M | M | M | L | |
教案编写训练 | 选修 | L | L | H | H | L | L | L | L | |
三板技能训练 | 选修 | L | L | H | H | L | L | L | L | |
教师教育课程 | 教育学基础 | 必修 | M | H | H | H | H | H | H | H |
中学生心理学 | 必修 | M | M | L | L | H | H | L | H | |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 | 必修 | H | H | M | L | L | M | L | L | |
班级管理 | 必修 | M | M | L | L | H | H | L | H | |
中学德育专题 | 必修 | H | H | L | L | H | H | L | H |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选修 | L | M | H | M | L | M | H | L | |
教育哲学 | 选修 | M | H | H | L | L | M | H | L | |
青春期教育 | 选修 | M | M | L | L | H | H | L | H | |
师生心理健康教育 | 选修 | M | M | L | L | H | H | L | H | |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 | 选修 | M | H | H | M | L | M | H | L | |
家校沟通与家庭教育 | 选修 | M | M | M | L | H | M | M | H |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必修 | M | M | H | H | L | M | H | M | |
普通话 | 必修 | M | M | H | H | M | M | L | H | |
书写基础 | 必修 | M | M | H | H | L | M | L | L | |
演讲与口才 | 选修 | M | M | H | H | M | M | L | H | |
教师口语 | 选修 | M | M | H | H | M | M | L | H | |
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 选修 | M | M | H | H | L | M | H | M | |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必修 | M | M | M | H | L | M | H | L | |
地理教学设计基础 | 必修 | M | M | M | H | L | M | H | L | |
地理教学评价 | 必修 | M | M | M | H | L | M | H | L | |
地理学科教学研究 | 必修 | L | L | H | H | L | M | H | H | |
综合实践环节 | 第二课堂成绩单 | 必修 | M | M | H | M | M | H | M | H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 | 必修 | H | M | H | L | L | M | M | M | |
军事训练 | 必修 | H | M | L | L | L | H | M | H | |
劳动教育与实践 | 必修 | H | H | H | L | L | M | M | M | |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 必修 | M | M | H | M | M | M | H | H | |
创新创业实践 | 必修 | L | L | L | L | L | H | L | H | |
大别山地质地貌实习 | 必修 | L | L | H | L | L | M | H | H | |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 必修 | L | L | H | L | L | M | H | H | |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 | 必修 | L | L | H | L | L | M | H | H | |
区域地理野外实习 | 必修 | L | L | H | L | L | M | H | H | |
乡土地理调查实践 | 必修 | L | L | H | L | L | M | H | H | |
教学见习 | 必修 | H | H | H | H | M | H | M | M | |
学科教学技能训练 | 必修 | L | M | M | H | L | L | M | L | |
教育实习 | 必修 | H | H | M | H | H | H | H | H | |
教学研习 | 必修 | M | H | H | H | M | M | H | M |
七、教学计划进程表(见附件)